新闻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概况
必赢电子游戏网站新闻学专业是在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于2007年经批准设置的。并从当年开始招生,现有6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268人。专业设置招生以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们始终注重新闻学专业的社会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新闻实务方面的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专业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状况:新闻学专业共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2人;教师中有硕士4人,为了保障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的质量,专业主干课程都由硕士研究生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新闻学专业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专业建设的需求,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培养和聘用优秀师资。通过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为专业发展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实验教学条件:现有专业实验室9个,教学设备总值560余万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创造了硬件条件。
3、科研情况:专业教学和建设注重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以形成科研团队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密切关注专业前沿动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积极申请并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重视运用成果的推广。经过努力现已有自编专业课教材2部。已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5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项。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逐步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专业师资队伍的科学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缺乏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教师科研力量相对分散,科研实力上需要进一步整合。
3、部分教师教学研究和创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4、适应传播媒体发展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还需要加强。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2007年学院开办本科专业以来,学院分析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对传媒类人才的需求状况,把服务现代传媒和信息化教育作为着眼点,把规范教学管理提高育人质量作为着力点,把夯实学生专业应用技能作为着地点,把建设特色学院作为奋斗的目标。我们认识到,在和传统大学同类专业的同台竞争中,错位竞争创特色才能有所作为,以此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体、人才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建立“以精学专业基础课为重点,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以艺术修养教育为保证”的教学体系,坚持“通过课程实验打好基础,通过综合实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思路,培养合格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优良,人文素质全面,思想品德高尚”的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职业需要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思路
本专业立足新闻传媒行业和甘肃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和深化教学改革,紧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应用型”,着力培养适应全媒体发展并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实务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与传媒行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是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与行业有效对接。
1、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注重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造,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准确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2、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既要科学分析和正确预测实际需要,又要客观分析已有课程基础和建设能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不断完善,建设好本科课程体系。
3、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处理好中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分阶段建设,动态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新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宽厚的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现代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和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机构和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从事新闻实务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注意培育优势教学科研群体和创新团队,努力打造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在现有的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以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努力将新闻学专业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本科专业,为甘肃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通过努力使之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与内容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力争实现新闻学专业教学体系科学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实训平台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精良化,不断增强新闻学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特色
1、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随着媒介融合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新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多元化。确立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技能、宽厚的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现代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和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机构和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输送高素质的记者、编辑和管理方面的新闻传播人才,并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现代市场竞争能力的公共关系策划人员和宣传人员。
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新闻传播业务的基本训练;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党和政府有关新闻传播的方针政策;熟悉中外新闻传播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有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观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熟练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业务技能;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新闻事业并致力于高效社会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积极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努力强化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外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新闻传播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广播电视与网络新闻制作和传播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了解新闻传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国外新闻传播工作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
2、新闻学专业特色:紧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应用型”,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优良,人文素质全面,思想品德高尚”的适应全媒体发展并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实务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以精学专业基础课为重点,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保证”的教学体系,按照“平台+模块”构建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纵贯本科四年的实践体系体现“通过课程实验打好基础,通过综合实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采用“大专业、小方向”构建“方向分流,多元发展”的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三个方向分流教学,使学生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职业需要。
(二)专业规模
专业规模立足于学院现有基础,确保持续稳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表1专业办学规模规划表
年 度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办学规模(人)
| 49
| 43
| 94
| 82
| 50
| 50
| 50
| 50
| 90
|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能有效适应传媒行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行业需求与建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教学做合一模式,积极构建适合各专业特点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实施“3+0.5+0.5”的分流教学模式。前三年为专业基础学习,第七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教育,即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在新闻学专业中分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三个方向分流教学,最后一学期进行专业实践。创建“平台+模块”为结构的培养方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增设综合课程平台,设置考研、定岗支教、资格证书、学科竞赛4个课程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项目,为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学科专业带头人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引进或聘请具有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或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类学术性或业务性培训、进修或访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到2015年,使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90%以上;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包括在读)95%以上,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力度,力争20%的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努力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在提高师资学历层次的同时,要求教师到新闻工作一线接受锻炼,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达到教育思想观念与现实需求的统一。聘请新闻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建设内容
主要加强名师培育,优化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外聘行业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队伍。
表2专任教师人数、职称及分布情况
年 份
职称(人数)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高 级
| 1
| 1
| 1
| 1
| 2
| 3
|
中 级
| 4
| 5
| 5
| 5
| 6
| 7
|
初 级
| 2
| 2
| 2
| 2
| 2
| 2
|
合 计
| 7
| 8
| 8
| 8
| 10
| 12
|
表3外聘兼职人数分布情况
年 份
人数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兼职教师
| 1
| 1
| 2
| 1
| 1
| 3
|
表4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 2010-2015年建设具体内容
|
内部培养
| 专业带头人
| 2
|
骨干教师队伍
| 10
|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 教师在国内外学习教育理论
| 3
|
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和专业培训
| 12
|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 6
|
小计:33人次
|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积极建设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匹配校内实训场所,与行业合作建设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
2、建设内容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不断更新和充实现有实验室、实训场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二是加快新型新闻编辑设备、软件的引进,以适应现代新闻工作的需要;三是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一套120平方米以上专业演播室,与新闻媒体合作积极承担相关节目的制作任务,为学生实际锻炼创造条件。
近五年内,在原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基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10处,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促进与新闻单位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使学生尽早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具体建设规划
(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
表5校内实训(验)室一览表
序 号
| 实训(验)室名称
| 实训课程
| 实训项目
| 建设年度
| 经费(万)
| 备注
|
1
| 媒资管理
| 4
| 20
| 2011
| 40
|
|
2
| 新媒体制作
| 5
| 30
| 2013
| 70
|
|
3
| 电视摄像
| 5
| 30
| 2013
| 160
|
|
4
| 全景高清演播厅
|
|
| 2014
| 500
| 专业综合训练
|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科学论证,统筹规划专业实习的时间与方式,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到2015年,在全省和地市级传媒机构、传媒公司建立10个实习基地,满足实习基地的需要。
(六)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目标
学院课程建设分为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和网络课程四个层次,建设的目标是确保“合格”,突出 “优秀”, 争创“精品”,开发“网络”。 根据实际,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网络课程为补充、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所有课程全部达到真正合格课程标准,力争申请建设学校精品课程4—6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达主干课程的2/3、校级优秀网络课程5门。争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建设到学生能力培养都能代表学院教学水平的课程。
2、课程建设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应用型核心课程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分析当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按照“逆行法”的思路,从“就业去向—工作性质—课程组”三个维度重新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通过“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加大课程建设的监控力度。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称号。
3、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表6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
年 度
级别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校级
| 1
| 1
| 1
| 1
| 1
| 1
|
省级
|
|
|
|
|
| 1
|
国家级
|
|
|
|
|
|
|
(七)教研科研
围绕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要针对新闻专业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根据新时期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甘肃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积极引进和开发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全体教师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篇教学研究和1篇科论文的撰写任务。同时,要积极申报相关研究项目,以推动新闻学专业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尽早了解和掌握相关科研工作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培养高层次的新闻工作者创造条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工程”,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创新思路,研究、解决专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管理,在专业方向的调整、专业队伍的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专业建设探索实行专业责任人制度,确保计划的落实。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方针,稳定专业规模,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专业梯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人才是学院第一资源”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类学术性或业务性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或访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把科研队伍作为学院科研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使师资质量满足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要求。
(三)加快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一是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为学生创新学习奠定基础。加大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在互惠互利原则下,与新闻媒体共建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培养、引进等措施加快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做好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三是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努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根据专业课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分模块、分阶段的方法安排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训有效穿插,技能训练安排日起交错,为学生技能训练在实践、内容、场所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认真研究制定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制定成绩考核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进传统的“灌输式”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掌握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
(四)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寻求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强对主要教学环节的制度性检查评估,要把对教学大纲、开课计划、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的学期检查、评估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形成规范化专业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教、学、管、辅助等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五)加强教学及科研基本条件的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增加教学实验软件,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果。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与领导,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行业范围。加强资料室的建设力度,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